SERVICE PHONE

400-023-4588
  •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行业资讯

机械行业研究:沉舟侧畔创新为帆纵有波折莫叹歧路竞博体育

发布时间:2023-05-27 点击量:575

  竞博体育一、2022 上半年,大落、大起,清洁能源相关设备是主线、上半年表现如何:大落、大起,清洁能源相关设备是主线 上半年,整个 A 股和机械行业的表现,可以用“大落大起”来总结: (1)大落:无论是沪深 300 指数,还是申万机械指数,都在 2022 年 4 月 26 日形成了明确的底部,年初至 2022 年 4 月 26 日,沪深 300、申万机械指数分别下跌 22.71%、40.83%,持续调整下,申万机械指数跑输沪深 300 指数 18.12 个百分点; (2)大起:4 月 26 日至 6 月 27 日,市场持续反弹,沪深 300、申万机械指数分别上涨 26.79%、28.21%,申万机 械指数跑赢沪深 300 指数 1.43 个百分点; (3)整体来看:年初至 6 月 27 日,沪深 300、申万机械指数分别上涨 4.08%、下跌 12.62%,申万机械指数跑输沪 深 300 指数 16.69 个百分点。

  横向对比来看: (1)大跌时,机械是调整较深的板块,跌幅在所有申万一级行业中排第 7 位; (2)反弹时,机械是修复比较积极的板块,涨幅在所有申万一级行业中排第 4 位。

  从机械的各细分行业来看, (1)智能表计、电梯、叉车物流自动化等细分行业在市场整体暴跌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跌幅较小,但在后续 的反弹过程中,涨幅也较为有限; (2)锂电设备、智能装备、机床工具与自动化、半导体设备、机械基础件、零部件等细分行业,前期跌幅靠前,但 后期反弹幅度也较大; (3)工程机械、船舶、港口机械、轨交设备等细分行业表现较弱,前期跌幅较大,且目前为止反弹幅度有限。

  2022 上半年机械行业的大幅震荡,尤其是 4 月 26 日之前的持续的下跌,对应了背后两个主要的原因: (1)一是在当期发生了俄乌战争、美元加息、奥密克戎疫情、上海封城等黑天鹅事件,并对我国经济和股市产生了 冲击; (2)二是中国制造业周期本身处于自然的下行阶段,市场对制造业景气度的判断并不乐观。历史上,中国制造业的 景气度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大约 3-4 年会经历一轮周期,这种周期性,从制造业产成品库存增速、PMI 指数等指标可 以看出明显的脉络。本轮周期的景气起点,大约始于 2019 年的 4 季度,并一直持续到 2021 年的 5 月份左右,此后 我国制造业景气度逐步下滑,2022 年 4 月到达阶段性底部 47.4%,5 月、6 月份分别为 49.6%、50.2%,露出了复苏 的端倪。

  机械板块主要的中观数据表现,亦符合整体景气度下滑的趋势: (1)2022 年 1-4 月,国内通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已转负,为-3.0%,专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也向 下回落到 0%附近;

  (2)我国工业机器人、金属切削机床的单月产量增速自2021年3月高点之后持续回落,2022年5月份分别为-13.7%、 -19.0%。

  (3)工程机械的数据也表现不佳,2022 年 1-5 月份,我国挖掘机销量增速为-39.1%,且今年以来降幅持续在扩大。 其他类型的工程机械,如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起重机、压路机、铺路机等,情况也大致相同。

  (4)从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2022Q1 机械行业总收入 3969.2 亿元,同比-2.5%,净利润 248.7 亿,同比-19.6%。 在整体不如人意的情况下,锂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的业绩表现亮眼,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115.0%、 151.8%、85.9%,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73.4%、91.2%、61.9%。专用设备板块表现较好,2022Q1 净利润增 速达到 57.5%。

  总结来看,2022 上半年: (1)在制造业下行的周期中,叠加疫情的阶段性影响,2022 上半年机械行业的基本面表现疲软; (2)如我们年初所料,清洁能源相关设备成为了上半年的投资主线,无论是收入和利润增速上,还是股价上,都有 亮眼表现。

  (1)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处于历史较高位置:2022 年 4 月,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达到 20%,为 2013 年以来的最高点。从 2013 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历经 3 轮库存周期。历史数据显示,工业产成品存货增速与 PMI 之间有明显的从动关系。库存周期的产生,是由于工业企业的生产和扩产积极性随需求波动,但生产和扩产往往需要 一定的时间,导致供需错配,进而导致产成品库存的阶段性过剩和短缺。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高位,说明需求减 弱,企业生产和扩产的积极性将减弱。下一个阶段,预计 3-6 个月内,由于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虽然需求疲软,但 库存仍将逐步被消化。根据经验判断,今年 2-3 季度很有可能就是本轮制造业周期的最底部,4 季度大概率将迎来边 际向上。

  (2)地产投资增速也到了历史底部位置:地产在经济周期中扮演重要角色,机械板块中的很大比例受到房地产投资 的影响,尤其工程机械等设备的需求,与房地产投资关系密切。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速自 2021 年 2 月达到 高点 38.3%之后,持续下滑,2022 年 4 月份转负(-2.74%);2022 年 5 月,我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为-30.6%; 均处于历史底部水平。

  (3)基建投资增速已有反弹,但对经济托而不举:作为稳经济的手段之一,我国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增速较 2021 年有所回升,2021 全年增速为 0.4%,2022 年 1-5 月为 6.7%;从目前基建对经济的影响来看,属于托而不举,我们 判断除非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大幅抬升,否则对经济反弹的贡献仍不会太显著。

  (4)出口增速今年以来略有回落:2022 年 5 月,我国出口总金额达到 3082 亿美元,同比 16.9%,虽较 2021 年有 所回落,但仍有较高景气度。我们判断未来半年到一年,中国以外的全球经济,有回落的风险,预计出口未必会对我 国制造业形成更强的支撑。

  (5)国内货币环境,上半年有一些宽松,但幅度受限:2022 年以来虽未全面降息,但 LPR 有微幅下降,4 月份也 实行了降准,可以说货币方向是宽松的,但力度受到美元持续加息等因素的限制。2022 年 5 月份,国内社融增速 43%, 也有逐步宽松的趋势。一般社融传导至制造业实际需要 3-6 月时间,这也符合前文中 4 季度制造业有望企稳的判断。

  (6)国际环境方面,我们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美联储的加息节奏:今年美联储确定性的加息,对我国国内的货币政策, 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这种限制越往后越小。根据摩根大通的统计,2022 年 5 月全球制造业 PMI 为 52.4%,虽然自 2021 年 2 月份以来持续有所回落,但目前仍在荣枯线以上,未来半年到一年内,仍有继续回落的风险,或不利于我 国的出口。

  (1)2022 年上半年,整个 A 股和机械板块都经历了“大落、大起”; (2)正如我们年初所预期,光伏设备、风电设备、锂电设备等清洁能源相关设备板块,是 2022 年上半年明确的主 线,在市场大跌时表现更坚挺,在市场反弹时更积极; (3)2021 年中以后,我国制造业就进入了下行周期。2022 上半年美元加息、俄乌战争、疫情封城等黑天鹅事件影 响,更加重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4)3 季度很可能是本轮周期的最低点,我国制造业、包括机械行业有望在 4 季度迎来边际向上。

  机器人景气度跟随经济、整体制造业变化,新增社融增速可作为前瞻指标。作为通用设备,机器人下业分散且占 比均匀,其周期与中国整体经济周期变化高度相关。

  虽有周期性,但成长性更显著。同为通用设备,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景气度低谷阶段的 2018 年,仍能保持 12%的产 量增速,同期叉车为 2%,机床为-43%。近期高频数据来看,机器人依旧保持增长。2022 年 4 月机器人产量同比+8%, 同期日本对华出口机床净额同比-11%,叉车销量同比-22%。微观上,机器人产量下滑主要系小型工业机器人对应下 游 3C、轻工等行业需求下滑,而中大型机器人仍处于货源紧张状态。

  人口红利逐渐退去,突破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瓶颈需机器人助力。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劳动人口比例在逐渐下滑,另一 方面工人薪水在不断上升。2018 年上海城镇制造业员工薪水就已超过进口机器人均价,机器人回本周期缩短,代替 人力的经济性提升,越来越多简单重复的工种被机器人所替代。

  我国机器人密度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根据 IFR 数据统计,2019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平均保有量已达到 113 台/万人,其中新加坡最高,已达到 918 台/万人,韩国 855 台/万人,日本 364 台/万人,德国 346 台/万人,中国 187 台/万人。

  参考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渗透阶段,仍有数倍成长空间。20 世纪 90 年代开 始,日本劳动人口比例明显下滑,机器人订单额大幅上升,机器人保有量持续增长,密度从 1980 年的 15 台/万人高 速增长至 1990 年的 180 台/万人,2000 年增长至 300 台/万人,2020 年达到 390 台/万人。我国目前人口结构变化情 况与日本上世纪 90 年代类似,类比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我国机器人产业处于快速普及阶段,未来 10 年在机器 人保有量上有数倍增长空间。

  埃斯顿当前处在行业与公司双重底部向上区间,23 年将实现 alpha 与 beta 的共振。前文已分析当下机器人行业所处 的周期位置,预计随后制造业投资将回升,机器人作为通用自动化景气度最好、成长性最高的板块受益最大。公司层 面,埃斯顿历经并购整合及内部调整,零部件自主化、国产化有序推进,公司盈利拐点即将出现。下游锂电、光伏行 业快速增长,公司针对行业特性开发专用机器人,订单饱满,公司上调 2022 年机器人销量至 1.6 万台。近两年“四 大家族”机器人紧俏,因疫情原因交付期在 8-9 个月,而公司仅需 3 周。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大水生大 鱼,公司作为全产业链布局的国产机器人龙头,最有希望突破外资机器人品牌的重围。

  亿嘉和成立于 1999 年,前身为上海古得通讯电子有限公司,于 2018 年登陆上交所主板,是国内电力特种机器人行 业的领先企业。十多年来公司营收规模持续扩大,2021 年总收入达到 12.8 亿元,同比增长 27.78%,公司积极提升 技术研发能力,依托各地子公司建设,至今已形成包括广东、天津、南京、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在内的全球化研 发布局。目前公司的在售产品主要包括操作类机器人、巡检类机器人、消防类机器人三大类。尤其是操作类机器人的 批量出货和应用,为公司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也为公司筑造了更高的技术壁垒。

  稀缺性标的,国产核心零部件龙头应当享有估值溢价。在谐波减速器领域,绿的谐波已成为国内第一,国产同类竞争对手批量生产仍需较长时间。谐波减速器环节竞争压力远小于机器人其他环节,哈默纳科及绿的谐波毛利率均在 50% 以上。除了工业机器人,谐波减速器也可用于机床、半导体设备、医疗设备等设备,甚至人形机器人上,发展空间十 分广阔。绿的谐波作为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有望长期受益于进口替代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020 年特斯拉电池日,一体化压铸首次公之于众。2019 年特斯拉的财报中,尚处于试生产阶段的 Model Y 毛利率比 已经实现批量化生产的 Model 3 高,几个月后的特斯拉电池日揭晓了这一情况的答案——一体化压铸后底板。特斯拉 采购力劲子公司意德拉 6000T 超大型压铸机,用于 Model Y 后底板的生产,将 Model Y 后底板 79 个零部件重新设 计竞博体育,一次压铸为 1 个完整铸件(含原后轮罩内板、后纵梁、底板连接板、梁内加强板等零件)。2021 年特斯拉开始 使用意德拉 9000T 超大型压铸机试制 Cyber Truck 后底板。

  一体化压铸具备四大优势:(1)高度集成,节约制造时间,(2)降低工厂建设及制造成本,(3)减少重量提升续 航,(4)缩短开发周期。 高度集成,一体化压铸将 79 个零部件整合为一。Model Y 后底板经重新设计,只需一次压铸即可成型,过去则有 79 个零部件焊接而成。传统冲压焊接工艺生产一个后底板需要约 2 个小时,而使用免热处理材料及一体化压铸后,仅需 3 分钟即可完成一台后地板的铸造。传统冲压焊接工艺下,后底板焊点有 700~800 个,一体化压铸后减少至 50 个 左右。

  工厂面积减少 35%,较钢铝混合车身制造成本下降 40%。相较于配套 300 多台机器人的白车身焊接线,一体压铸工 艺的压铸岛占地面积小,例如,特斯拉应用一体压铸工艺后,新厂房占地面积较此前减少 35%。此外,相比于钢铝混 合/全铝焊铆接工业生产的下车身,一体化压铸下车身有成本优势。

  减重 10%,增加续航里程 14%。当下车身均使用铝合金一体化压铸后,整车至少减重 10%,对应可增加续航里程 14% 以上。以标准续航特斯拉 Model Y 电池单车价值 7000 美元(约 5 万人民币)为例,减重 10%后,达到原设续航里程 可减少 12%的电池容量,单车电池成本下降 840 美元(约 5600 人民币)。 缩短新车型开发周期。传统冲压焊接工艺下,新车型需要各零部件重新设计,并需考虑新零部件在生产线上的节拍配 套流程等问题,往往整条生产线都要重新设计。而一体化压铸仅需改变一套模具的设计及材料配比,其他产线均可沿 袭。一体化压铸后新车型开发周期从传统工艺的 2-3 年缩短至 18 个月。

  其他车企纷纷效仿布局一体化压铸。在特斯拉的师范效应下,蔚来、小鹏、理想、大众、奥迪、奔驰等诸多主机厂开 始布局一体化压铸,蔚来 ET5、大众集团 SSP 平台、特斯拉 Cyber Truck 均确定使用一体化压铸。

  国内首批一体化压铸项目实施已逾一年,预计一体化压铸汽车将于年末逐步问世。力劲和文灿于 2021 年 6 月开始实 施一体化压铸合作项目,距今已逾一年,压铸件良品率在 2022 年初大幅提高,目前已经为蔚来批量交付产品。国内 首款使用一体化压铸的蔚来 ET5 也将于 2022 年 9 月开始交付,预计国产一体化压铸汽车将于 2022 年底至 2023 年 初大量问世。

  压铸是通过高压将融化的高温液态金属注入钢制模具并冷却成型的金属铸造方式,生产过程由压铸机、模具及周边装 置共同完成。适用于生产结构复杂、壁薄的金属零部件,具有模具可反复利用、金属件成型速度快、金属件精度高的 优点竞博体育。在精密、复杂的金属件制造中压铸的优势尤为突出。

  目前压铸工艺主要用来生产汽车、摩托的中小型件,压铸机、材料技术进步后朝大型零部件发展。压铸机于 19 世纪 初发明,经历 200 年的技术革新,压铸机吨位从不足 10T 提升至 9000T,压铸件也从仅 10 克的铅字发展到重 60 千 克的汽车后底板。2019 年,特斯拉提出用 6000T 压铸机一体化压铸 Model Y 车身后底板,不仅降低了铝合金车身 40%以上的制造成本,而且将制造时间由 2 小时缩短到了 2-3 分钟。

  设备端:包括压铸机和模具。压铸机是根本,唯有压铸机锁模力提升才能生产更大的铸件;模具影响局部成形效果。 压铸机核心为高压冲型与压力维持稳定。一体化压铸的核心为超大吨位压铸机所特有的高锁模力,可以实现在 100~ 200 毫秒内将熔体高速的压射到型腔然后凝固,持续均匀的压力使材料在高压状态下成形。若压力过小会造成铸件形 成气孔,刚性和强度不够,若推进速度不均(过快、过慢),会造成铸件断裂、提前凝固。 模具设计关系到最终成品的外观和性能。模具的拐角处对设计要求极高,圆滑程度不合理会造成排气不良,进而造成 产品壁厚差过大等原因产生气孔;模具斜度值设计不合理,则会引起抽芯,导致开模取件时容易造成擦伤。因模具设 计不合理导致局部产生气泡及断裂,机台及工艺的调整也难以消除。

  材料端:合金配比影响铸件细节。铝硅合金已发展超百年,免热处理材料发展超 30 年(1990 年莱茵公司首次推出铝 硅合金 Castasil37、镁硅合金 Magsimal59)。当下免热处理材料主要区别在稀有金属(钼、锆、稀土等)的添加比 例上,不同比例在强度、韧性、延展性上性能不同。不同配比的合金对应的模具设计、压铸工艺(给进结构和温度、 压力控制)也不同。 制造端:积累 know-how 的过程,一致性决定良率。整个压铸操作过程中,总共有数十个参数,涉及到加热温度、 模具温度竞博体育、脱模剂的使用等诸多环节。压铸的结构越复杂,对于拔模角、插破角、排气孔、出模方式、收缩方向等结 构参数的要求越高,对于液态金属充填型腔速度、流态、压射比压、压射速度等工艺参数的控制越严格。

  我们认为 2025 年超大吨位压铸机保有量在 70~125 台之间,9000 吨压铸机对应整岛价值为 1 亿元,因此对应 70~ 125 亿元的总市场空间,年均 14~25 亿元。远期若新能源汽车下车身(前中后底板)均使用一体化压铸,我国压铸 岛总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648 亿元,全球 2160 亿元。乐观展望,若前后副车架、车门、车顶、上电池盖等其他零部件 也采用一体化压铸,全球总的市场空间将达 5760 亿元。当下仅四家公司已出货超大吨位压铸机,竞争格局良好。

  上半年受制造业下行与疫情影响,机床行业下行压力加大。经历约 15 个月的增长后,机床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于今 年 3 月开始增长趋缓,进入 4 月后由升转降,主要原因是进入 3 月以来新冠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经 济运行的冲击加大。并且北京、天津、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机床工具行业企业比较集中,停产或部 分停产以及物流不畅、人员出行不便等困难给行业企业的运行普遍带来较大影响。同时俄乌冲突对国际产业链、供应 链的影响也开始显现。以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例,1-3 月同比增幅比 1-2 月下降 5.7 个百分点,1-4 月开始同比下降, 1-5 月制造业下行与疫情的影响继续显现,同比降幅达到 8.7%。

  下半年,机床行业有望受益于制造业的回暖复苏。进入 6 月以来,社会生产生活正在有序恢复,疫情偶发因素影响减 弱。近期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推出各项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制造业在下半年有望回暖复苏,可以预见,机床工 具行业也必将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恢复、制造业的复苏,而逐步回归正常增长的轨道。 高端数控机床与刀具同时具备制造升级与进口替代逻辑,更具韧性。制造业结构升级促进机床需求结构升级,近年来 我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取代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领跑地位,2014 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及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 增速始终高于制造业和工业整体增速,高端制造业具备较强韧性,促进国产机床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机床数控化率由 2007 年的 19%提升至 2020 年的 38.2%,数控刀片销量也因此提速增长。此外,我国高端数控机床一直依赖进口, 2021 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 74.6 亿美元,出口额 53.2 亿美元,存在 21.4 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复苏预期下,高端制造业景气度将更高,带动高端数控机床及刀具的增长,同时进口替代仍在进行,具备技术实力的 头部企业受益明显。

  随着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制造升 级的趋势将倒逼中小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对机床的性能要求。而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较弱,普遍倾向于采购性 价比更高的国产数控机床,因此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欧科亿是国内刀具市场的后起之秀,数控刀 片是其强势业务,将充分受益机床数控化率提升带来的增量需求,且部分产品技术指标优越,接近日韩水平,有望在 进口替代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刀具拥有工业耗材属性,受下游制造业资本开支收缩影响较小,有望先于机床整机 享受制造业回暖带来的需求增长。

  2022 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乘联会,1-5 月广义新能源车产量达到 194.7 万辆,同 比增长 123.2%,累计销量达到 171.2 万辆,同比增长 119.5%。1-5 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23.4%。 从单月销量来看,二月的环比下滑归因于春节消费淡季,四月的环比下滑主要归因于上海地区的疫情防控,以及伴随 而来的全国物流滞缓、开工下滑和部分汽车链停产。

  从动力电池装机来看,1-5 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为 83.1GWh,累计同比增长 100.8%,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 为 34GWh,同比增长 40.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为 49GWh,同比增长 186.1%。 1~5 月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中,宁德时代继续以 39.1GWh 的装机量和 47.05%的占比稳居榜首,比亚迪以 18.77GWh 和 22.58%居于其次。

  从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的角度,锂电行业的主逻辑依然清晰,即——下游新能源车由政策性 驱动转为需求驱动。短期看,依然存在较多干扰性因素:1)首先是下游原材料涨价,以磷酸铁锂为例,其现货价从 21 年 12 月的接近 9 万元/吨上涨至 22 年 4 月的 16 万元/吨。2)其次是补贴退坡的预期,根据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 于 2022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将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终止。

  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是大势所趋,在当前终端售价逐渐提高的背景下,销量仍保持快速增长,表明需 求结构已经相比 2015 年前政策驱动的背景下有了根本性的逆转。根据新意数据的《近 5 年乘用车用户购车需求趋势 报告》,2017~2021年以来,由政策因素所驱动的新能源车的购置动力年均下滑15.8%,到2021年的占比仅为15.6%, 而由续航里程、电池技术所反映的产品力的驱动需求则有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商务部数据,21 年上半 年个人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比例超过 70%,这也意味着电动车正式进入了大众需求为主导的内生增长市场。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 2025 年、2030 年、2035 年逐步提 升至 20%,40%,50%,目前看来该目标将提前完成。我们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已经由政策驱动转换为 需求驱动,未来几年将是快速放量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国内动力电池厂商扩产节奏受成本和疫情的叠加影响,5 月后电池厂的扩产节奏有明显加快。除上文阐述的直接材料 成本上浮影响电池厂投产意愿外,3 月下旬在一线城市扩散的新冠疫情也影响了全产业链的物流交付,除汽车厂大幅 停产外,长三角地区的零部件配套企业的输送效率也大幅下滑。然而 5 月后伴随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国内动力电池 厂商继续展开快节奏的扩产。6 月 12 日,中创新航总投资 120 亿元,规划产能 30GWh 的武汉三期项目正式开工; 宁德的广东瑞庆时代动力电池一工厂也于 5 月 30 日投产;国轩高科宜春、南京两大生产基地也于 5 月底投产;亿纬 动力第十二工厂也于 6 月在荆门投产。

  根据高工锂电的不完全统计,2021 年全国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达到 63 个,投资总额超 6218 亿元,规划新增产能超 过 2.5TWh。我们在先前《先导智能(300450):锂电扩产助益设备龙头,强者恒强攻略能源版图》的深度报告中测 算,2021-2025 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 747/1317/1555/1838/1999 亿元。 国内动力电池厂的扩产逻辑一直是主线条,归因于我国锂电设备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先导 21 年为 14.7%, 赢合为 4%),且消费电子扩产力度低、储能电池基数小。我们认为,未来设备出海、主机厂自建产能、新技术路线推 广等带来的增量市场,在当前时间点尤其值得重视。1)首先,设备出海值得关注。设备出海意味着国内设备企业去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首先动力电池在海外拥有更大 的潜在市场;其次对比国内外设备供应商,海外对手以日韩系为主,主要包括韩国 PNT、CIS、DA、日本平野、片 冈等,其特点是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整线制造能力,且扩产较慢,早年在我国市场中占据主要角色,但国产锂电 设备伴随电池行业发展,从 2013 年的 30%国产化率提升到 2017 年的 85%,在外资企业份额退潮的背后,国内锂电 设备企业有望借助中国独有的产业化、规模化优势,在未来 LG、SDI、Northvolt 等企业扩产的规划中提供设备。

  2)其次,整车厂的动力电池扩产带来的机会值得关注。宝马和奔驰均为业内较早展开新能源车推广的传统车企。以 宝马为例,集团 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超 32 万辆,同比增长 70%,且宝马在 2022 年将量产和试产 15 款纯 电动车型。3 月 16 日宝马在全球财报年会上宣布将第五代 eDrive 电驱系统配套的电芯采购额从原计划的 120 亿欧元 增至 200 亿欧元。此外,根据奔驰的 2022 年中国新车规划,今年将在国内推出 21 款新车,包括 8 款纯电动及插电 混动。

  3)储能电池的快速发展,也将为锂电设备带来可观增量。今年 6 月先导智能与宝丰集团旗下子公司宝丰昱能签订合 作协议,为其提供 20GWh 储能锂电整线+模组 PACK 整体解决方案,旨在打造规模最大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预计 中国储能锂电市场 2025 年需求约 70GWh,十四五期间累计需求约 200GWh。假设单 GWh 的设备投资额为 2 亿元, 将在 2025 年带动约 136 亿元的设备需求。

  4)尽管当前动力电池的生产路径已经较为清晰,但仍存在技术方向上的一些分歧,如高镍和高电压,4680 和麒麟电 池、刀片电池,卷绕和叠片等细分方向。对设备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电池终极形态的选择。特斯拉提出的 46 系列大圆 柱电池具备无极耳设计,充放电效率有质的提升,能量密度也较小圆柱有较大改进,且空间散热能力较好,但依然存 在圆柱形态的空间利用不足问题;比亚迪刀片电池首发于 2020 年 3 月,初次搭载于“汉”车型,采用了 CTP(无模 组集成)集成方式,空间利用率达到了 50%以上,能量密度达到了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的水平;近期宁德时代推出第三 代 CTP 技术,这一代麒麟电池的空间利用率突破了 72%,能量密度达 255Wh/kg,此外麒麟电池取消了横纵梁、水 冷板、隔热垫原本各自独立的设计,集成为多功能弹性夹层。任何一种技术路线的变化,都将带来设备端的改变,如 刀片电池、One-Step 等长薄型方形电池,将更多地应用叠片机而非卷绕机;再如 4680 电池因考虑到无极耳设计, 因此涂布过程中需要预留上方径宽不断变化的留白区域,且需要激光模切进行极耳切割,激光焊接设备的需求也将提 高;而麒麟电池优化了电池结构件,或利好结构件的核心供应商。考虑到当前 CTP 电池的渗透率仍然不高,麒麟电 池和 4680 仍未大面积装车,未来哪一类电池能够“问鼎中原”尚不得而知,这也为设备厂商间的弹性博弈奠定了基 础。

  订单先行性指标来看,锂电设备企业合同负债+预收账款依然保持高达 94%。分企业来看,先导、赢合等整线化设备 龙头的合同负债增速低于行业水平,而先惠技术、联赢激光、海目星等细分领域的弹性标的的合同负债增速更快。这 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整线化传统设备厂商在下游大规模扩产的情况下有望收获大额订单,而先惠技术、联赢激光、海目 星在更细分的锂电设备领域具有更高市占率,因此在下游频繁的小规模扩产下更具有弹性。

  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明确,光伏装机规模快速上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全球能源革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方向 和一致行动,近期我国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 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 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的目标。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呈现以下 特征:1)大规模发展,进一步加快提高发电装机占比;2)高比例发展,由能源电力消费增量补充转为增量主体;3) 市场化发展,由补贴支撑发展转为平价低价发展,由政策驱动发展转为市场驱动发展;4)高质量发展,既大规模开 发、也高水平消纳、更保障电力稳定可靠供应。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在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驱动下装机量持 续快速增长,同时行业不断降本增效,推动力已从补贴转为市场,正在进入全面平价的伟大时代。

  2022 年全球光伏装机有望达到 200-220GW,光伏产业链增长确定性较高。CPIA 统计 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 到 170GW,同比增长 27.8%,创下历史新高。2022 年以来,全球市场需求依然强劲,利好政策频出:3 月欧盟发布 REPowerEU 方案,明确到 2025 年光伏装机量达到 320GW;6 月美国商务部称,未来 24 个月内,美国将对从泰国、 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四国进口的太阳能组件免征进口关税。预计 2022 年全球光伏装机将达到 200-220GW,其 中:我国 75GW,同比+36.6%;美国 29.5GW,同比+28.3%;德国 6.5GW,同比+23.6%;印度 17GW,同比+70%。 此外,随着今年硅料扩产产能释放,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有望回落,光伏装机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我国光伏产业链在全 球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将受益于全球装机需求的增长。

  硅料价格仍处高位,企业普遍扩产意愿强烈,预计 22 年供需将趋于平衡。自 2020 年下半年“双碳”政策出台以来, 光伏装机需求持续增加,促进全产业链进入扩产期,但硅料扩产周期较长,需要 12-18 个月的项目建设期和 3-6 个月 的产能爬坡期,硅片和电池片仅需 6-8 个月的建设期和 1-2 个月的产能爬坡期。因此,2021 年硅料产能无法满足快 速扩张的需求,供不应求下价格一路上涨至 42.7 美元/kg 的最高点,至今仍维持在高位,增厚硅料企业利润。暴涨的 利润促使硅料厂商纷纷扩产,2020 年至今规划产能合计达 395.5 万吨,其中 2022 年新增 107 万吨规划产能。根据 百川盈孚数据,2021 年底硅料产能为 55.65 万吨,我们根据扩产项目的建设进度推算,到 2022 年底,硅料产能将达 到 91.75 万吨,若全部规划项目如期达产,到 2024 年以后行业产能将达到 588 万吨。

  CPIA 预测 22 年市场将以 M10 和 M12 硅片为主,根据全球光伏数据,2021 年 1 万吨硅料可支撑 3.54GW 的 P 型 M10 组件,P 型 M12 组件效率有所提升,但 M12 硅片切片良率低于 M10,金刚线线径更粗,硅耗更高,因此 1 万 吨硅料可生产的 P 型 M12 组件功率可能接近于 P 型 M10 组件。假设 1 万吨硅料支撑 3.5GW 的组件,容配比为 1.2, 则 2022 年底的硅料产能可生产约 321GW 的组件,能够满足 268GW 的装机需求,按照新增装机 200-220GW 的需 求,供需比为 1.22-1.34,基本处于平衡点。若企业扩产速度加快导致硅料大幅降价,装机量可能会出现超预期增长, 消化新增的硅料产能。因此我们认为 2022 年硅料产能过剩的概率较小,企业仍保持较高的扩产意愿,加速产能建设 尽早投产以获得更多利润。

  还原炉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硅料的关键设备,根据大全 能源数据,还原炉的价值量约占 42.5%,且行业集中度较高,双良节能为龙头,其次是东方电热,二者合计市场份额 超过 90%。2021 年以来双良节能受益硅料企业扩产,还原炉订单持续超预期,收入同比增长 453.6%至 9.79 亿元。 今年硅料企业扩产潮将持续,带动设备需求增长,2022 年以来双良节能新签还原炉及配套设施订单已达到 23.9 亿元, 全年业绩有所保障。

  硅片朝着大尺寸、薄片化发展。2021 年,新一代技术路线尚不明确时,企业普遍选择通过增加硅片尺寸增大组件接 触太阳面积、获得更高的发电效率,从而降低度电成本。2021 年,182mm 和 210mm 尺寸合计占比由 2020 年的 4.5% 迅速增长至 45%,未来将继续扩大。同时,硅料价格不断上涨促使部分厂商通过减薄硅片厚度,缓解成本压力,推动 了硅片的薄片化进程,如隆基报价的单晶硅片厚度下降速度自 2020 年以来明显加快,目前已降至 160μm。 N 型硅片是另一发展趋势。相比 P 型硅片,N 型硅片更具减薄潜力,且光电转换效率提升空间大,TCL 中环近期首 次公开推出 N 型硅片报价,150μm 厚度 210 尺寸 N 型硅片的价格为 9.49 元/片,130μm 厚度 210 尺寸 N 型硅片的 价格为 9.06 元/片,意味着大尺寸的 N 型硅片实现商业化突破。随着 N 型电池片产业化的加速推进,N 型单晶硅片占 比将得到迅速提升。

  N 型电池是下一代主流技术路线,TOPCon、HJT 将接力放量。N 型电池是光伏行业增效的必经之路,其中 TOPCon 拥有更高的投资性价比,受到传统电池片厂商青睐,HJT 的发展潜力更大,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效率提升速 度和降本速度决定了谁将率先占据 PERC 后产能扩张高点。

  近两年 TOPCon 的降本提效速度快于 HJT,技术上更加成熟,当前组件端的溢价能够充分覆盖电池端的增量成本, TOPCon 电池已经具备经济性。若考虑将 PERC 产线改造为 TOPCon 产线 亿元/GW,PERC 现存产能较大,设备大多未到折旧年限,20 年以来的新建 PERC 产线多数预留了升级为 TOPCon 的空间,改建具备 更高的经济性。因此 TOPCon 有望凭借高性价比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根据集邦咨询统计数据,截至 22 年 3 月, TOPCon 电池片总产能规划达到 162GW,其中已建产能 17.5GW,22 年待建产能 51.5GW;HJT 电池项目总产能规 划达到 153.5GW,其中已建成产能 8.11GW,22 年计划建设产能 4.8GW。HJT 的银浆、靶材、设备等成本明显高于 TOPCon,且目前效率并未与 TOPCon 有大的差距。未来随着量产工艺和国产设备逐步成熟、国产银浆和“银包铜” 技术推广、硅片薄片化等,HJT 的成本有望下降;而微晶技术的量产导入也有望使 HJT 产线%+的突 破,届时 HJT 的市场份额有望得到提升。 根据 CPIA 预测,HJT 技术的市场份额将在 2025 年以后超过 TOPCon,若 HJT 降本增效的速度超预期,其市场份额 大幅提升的时点也会提早到来。

  关键制备环节技术路线较多,布局领先企业将率先分享技术迭代红利。N 型电池的制备技术尚未统一,各家设备商选 择的路线也不尽相同,TOPCon 的核心工序氧化层钝化接触制备目前主要有 4 条路线,HJT 的核心工序正反面沉积 非晶硅膜主要有 PECVD 和 HW-CVD 两条路线;正反面沉积 TCO 膜主要有 PVD、RPD、PAR 三条路线。在新技术 的量产可行性得到验证之前,设备商会与电池片制造商合作,寻找提升电池量产效率和良率的方法,不断优化工艺和 设备竞博体育。因此技术领先、率先具备整线供应能力的设备商有望占据先发优势。且电池片环节的技术壁垒主要在于设备端, 部分制造商会在新技术的量产工艺成熟后购买设备投产,已经得到验证的设备将是其首选。因此对于电池片设备厂商 来说,获得先发优势意味着最有可能分享技术迭代的红利。

  捷佳伟创:全面布局,唯一同时具备 TOPCon 和 HJT 整线供应能力的设备商。TOPCon 领域,公司的 PE-Poly 和硼 扩散设备已成功交付客户量产运行竞博体育,多款 LPCVD 也已在客户端得到验证,其中 PE-Poly 实现了隧穿层、Poly 层、原 位掺杂层的“三合一”制备,解决了传统 TOPCon 电池生产过程中绕镀、能耗高、石英件高损耗的痛点,大幅缩短 了原位掺杂工艺时间。HJT 领域,在非晶硅沉积环节,公司能够提供板式 PECVD、管式 PECVD、Cat-CVD,热丝 化学气相沉积镀膜(HWCVD)设备已研发完毕;在 TCO 膜沉积环节,公司主推 RPD 设备,助力隆基先后创造了 25.82%、26.3%两个世界记录,助力爱康的 HJT 转换效率突破 24.8%,并推出二合一 TCO 镀膜(PAR)设备,正面 采用 RPD 技术,背面采用 PVD 技术,已在 2021 年的 HJT 中试线中已投入使用。钙钛矿领域,公司的 RPD 设备中 标了首个钙钛矿中试设备采购订单,钙钛矿的整线设备也进入了研发阶段。

  迈为股份:专注 HJT,量产设备地位领先,多方面助力 HJT 降本增效。公司在 HJT 领域选择了 PECVD 和 PVD 路 线,整线设备具备量产能力,并中标了印度信实工业 4.8GW、安徽华晟 2GW、金刚玻璃 1.2GW、通威股份 1GW、 REC 400MW 等多个项目,在整线的量产交付方面领先业内其他企业。公司此前交付金刚玻璃的 HJT 整线设备运行 良好,电池转换效率突破 24.5%,近期金刚玻璃公告拟投资建设 4.8GW 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并与迈为签 署了《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设备及技术合作协议》,意味着迈为将收获更多来自金刚玻璃的订单。技术方面,2022 年 3 月,公司研发的 HJT 量产微晶设备联合 SunDrive 电镀工艺,创造了 26.07%的转换效率(ISFH 认证);2022 年 4 月,公司采用低铟含量的 TCO 工艺结合银包铜栅线,实现低铟低银 HJT 电池效率的新纪录 25.62%(ISFH 认证); 公司多项技术突破助力 HJT 降本增效,推动产业化进程。

  组件设备同样受益于行业扩产与技术进步两条逻辑。一方面,前端的硅料、硅片、电池片仍在扩产,组件也需要新增 产能以匹配需求,催生设备增量需求。另一方面,组件是光伏制造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硅片端的大尺寸、薄片化, 电池端的 N 型技术路线等都会对组件的生产设备提出新的要求,组件自身也存在 SMBB、叠瓦、半片等技术发展方 向,促使下游企业加速更新设备,提升组件产品的效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